序号 |
题目或著作名称 |
发表的期刊名称 |
年度 |
期数 |
页码 |
1 |
CIP甘薯实生种子后代鉴定筛选与评价 |
杂粮作物 |
2006 |
6 |
396-398 |
2 |
花生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相对遗传分析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
2 |
260-264 |
3 |
矮生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利用 |
玉米科学 |
2006 |
1 |
76-78 |
4 |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的定位分析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
4 |
544-548 |
5 |
寡照地区麦/玉/豆三高三省配套栽培新模式 |
耕作与栽培 |
2006 |
6 |
51-52 |
6 |
大穗型玉米品种南玉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玉米科学 |
2006 |
增刊 |
5-6 |
7 |
四川大豆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大豆通报 |
2006 |
5 |
1-2 |
8 |
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南豆8号的选育 |
大豆通报 |
2006 |
5 |
9-10 |
9 |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D优6511选育及应用 |
种子 |
2006 |
5 |
3 |
10 |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
中国稻米 |
2006 |
2 |
6 |
11 |
黑玉米高效栽培及采收关键技术 |
四川农业科技 |
2006 |
1 |
17 |
12 |
长江中下游薯区甘薯品种区试的精确度分析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
Vol.28 |
87-90 |
13 |
甘薯育种亲本及组合评价 |
杂粮作物 |
2007 |
2 |
278-280 |
14 |
高淀粉甘薯轮回选择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
杂粮作物 |
2007 |
4 |
282-285 |
15 |
甘薯主要亲本材料的主要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
杂粮作物 |
2007 |
6 |
405-409 |
16 |
花生亲本材料遗传评价研究 |
花生学报 |
2007 |
1 |
7-12 |
17 |
花生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点分析 |
中国油料
作物学报 |
2007 |
2 |
148-151 |
18 |
花生晚斑病抗性AFLP标记 |
中国油料
作物学报 |
2007 |
3 |
318-321 |
19 |
花生耐缺铁性研究初报 |
中国农业科学
技术出版社 |
2007 |
|
403-404 |
20 |
中粒花生田间耐旱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
中国农业科学
技术出版社 |
2007 |
|
376-380 |
21 |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研究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
1 |
53-57 |
22 |
QTLsforMorphologicalTraitsunderTwoNitrogen Environments in Maize |
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版 |
2007 |
|
212-215 |
23 |
不同供氮水平下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和上位性效应分析 |
玉米科学 |
2007 |
2 |
14-18 |
24 |
玉米大斑病抗性基因的QTL定位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
4 |
634-637 |
25 |
杂交玉米制种花期相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
中国种业 |
2007 |
10 |
43-44 |
26 |
玉米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标记 |
河南农业
大学学报 |
2007 |
6 |
259-263 |
27 |
四川豆类作物生产、科研现状与优势区域布局 |
杂粮作物 |
2007 |
2 |
157-158 |
28 |
幼林间作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
大豆通报 |
2007 |
1 |
3-4 |
29 |
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豆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
大豆通报 |
2007 |
5 |
16-17 |
30 |
高产杂交稻新组合阳鑫优一号的选育与应用 |
种子 |
2007 |
1 |
2 |
31 |
杂交中稻新组合阳鑫优一号高产制种技术 |
杂交水稻 |
2007 |
1 |
2 |
32 |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
5 |
4 |
33 |
加快发展南充甘薯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
中国科学学报 |
2007 |
11 |
51-52 |
34 |
四川省高淀粉甘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
农业科技管理 |
2007 |
1 |
49-51 |
35 |
四川省优质稻育种现状及技术对策 |
农业科技通讯 |
2007 |
8 |
21-23 |
36 |
发展甘薯燃料乙醇产业及其对策探讨 |
科学研究月刊 |
2007 |
8 |
103-104 |
37 |
提升四川省花生种植业效益途径探讨 |
四川农业科技 |
2007 |
6 |
14-15 |
38 |
Improvementofhighstarch sweetpotatopopulationby recurrent selection |
Proceedings of 3rdChina-Japan -KoreaWorkshop onSweetpotato |
2008 |
|
54-55 |
39 |
Analysisofgeneticdiversityofsweetpotato germplasm in China |
Proceeding of 3rdchina-japan -koreaworkshop onsweetpotato |
2008 |
|
17-19 |
40 |
第十四章四川花生品种第二十一章第七节重庆市花生品种 |
中国花生品种
及其系谱 |
2008 |
|
500-551
740-746 |
41 |
川渝地区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
分析 |
中国油料
作物学报 |
2008 |
3 |
300-305 |
42 |
玉米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 |
玉米科学 |
2008 |
增刊 |
100-102 |
43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遗传研究初报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
21(5) |
1313-1315 |
44 |
四川大豆主产区川东丘陵地区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 |
2008经济作物 |
特刊 |
49-50 |
45 |
甘薯品种南薯88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
安微农业科学 |
2008 |
5 |
3 |
46 |
发展甘薯燃料乙醇产业的原料有效供给对策 |
农业科技管理 |
2008 |
1 |
29-31 |
47 |
略论四川省丘陵旱地耕作制度
发展趋势 |
世界农业 |
2008 |
6 |
88-89 |
48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改良利用 |
玉米科学 |
2009 |
2 |
53-55 |
49 |
隐性单基因BR-2玉米矮生系的选育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
8 |
2978-2981 |
50 |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
42(11) |
3987-3995 |
51 |
四川大豆生产发展潜力与育种重点商榷 |
作物遗传育种
研究 |
2009年经济作物 |
特刊 |
62-64 |
52 |
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分析 |
中国种业 |
2009 |
10 |
16-18 |
53 |
不同播期对夏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大豆科技 |
2009 |
6 |
30-32 |
54 |
四川间套作大豆生产优势、潜力与发展对策 |
杂粮作物 |
2009 |
5 |
358-360 |
55 |
四川大豆主产区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大豆科技 |
2009 |
5 |
6-8 |
56 |
引种大豆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初步
筛选 |
大豆科技 |
2009 |
6 |
21-23 |
57 |
我国甘薯产业现状及不同用途甘薯种植与推广 |
四川农业科技 |
2009 |
8 |
20-21 |
58 |
我国南方耐荫大豆的现状及前景 |
黑龙江
农业科技 |
2009 |
3 |
68-71 |
59 |
大豆在旱地农业中的地位及相关的防旱措施 |
安微农学通报 |
2009 |
23 |
68-69 |
60 |
高淀粉甘薯套作丰产栽培技术 |
农业科技通讯 |
2009 |
10 |
15-16 |
61 |
QTLmappingforcontrollinganthesi-silkingintervalbasedonRILpopulation in maize |
African journaL ofBiotechnology |
201(7)950-955 |
7 |
50-55 |
62 |
Identifieationof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grain rate |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dogy |
2010 |
9 |
8007-8012 |
63 |
Genetic analysis of two new qunti tative trait loci for ear weight in maile inbred line huang zao4 |
Genetics and
moleeularresearoh |
2010 |
9 |
2140 |
64 |
Qtl mapping for ear length and ear diame ter undar different nitrogen regimse in mcize |
African jourcal of agrioultural research |
2010 |
5 |
626-630 |
65 |
Qtl identification for row number per ear andgrain number per row in maize |
Maydica |
2010 |
55 |
127-133 |
66 |
Identification of the qtls for grain yield using ril population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regimes in maize |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 ral research |
2010 |
5 |
2002-2007 |
67 |
Qtl mapping for contrdling days to pollen shed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regimes in maize |
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o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2010 |
1 |
1-4 |
68 |
四川丘陵区“芋/玉/豆”模式主要栽培技术及效益 |
耕作与栽培 |
2010 |
5 |
64-65 |
69 |
花瓣色素定量法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质量-数量遗传模型分析 |
中国油料
作物学报 |
2010 |
32(3) |
337-344 |
70 |
大豆抗旱性研究进展 |
大豆科学 |
2010 |
2 |
341-346 |
71 |
四川大豆品种入志 |
中国大豆品种志 |
2010 |
|
422-440 |
72 |
2010年四川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
大豆科技 |
2010 |
5 |
63-63 |
73 |
四川大豆重发生病虫害根腐病,豆秆黑潜蝇的防治技术 |
大豆科技 |
2010 |
4 |
56-57 |
74 |
结瘤性状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接种花生根瘤菌SPR2-9的响应研究 |
大豆科学 |
2010 |
1 |
41-45 |
75 |
“麦/玉/苕+豆”种植模式效益及养地效果初探 |
西南大学学报 |
2010 |
5 |
6-9 |
76 |
四川省丘陵区扁荚山黧豆生产与利用技术规程-南方旱地篇 |
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0 |
|
119-124 |
77 |
花生RCA-SSCP实验条件的优化 |
山东农业科学 |
2010 |
6 |
1-4 |
78 |
玉米氮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
黑龙江农业科技 |
2010 |
7 |
159-161 |
79 |
豆科绿肥对四川丘陵旱地作物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初探 |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0 |
5 |
82-85 |